引爆流行:Web2.0的傳播理論 |
作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3-01-09 瀏覽:2927次 |
《引爆流行》是一本廣受大家好評的書,眾多Bloggeer們已經無數次的推薦過了,下面是我對此書理論的一些認識。 作者指出某些事物傳播(即我們平時常說的“病毒式傳播”)有3個共性特征:感染性、小變化大后果、突發性而非漸進性,并在對此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引爆流行的三大要素是:個別人物法則(The Law of Few)、附著力因素(Stickness Factor)法則和環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則。 先說個別人物法則,這研究的是人們傳播信息的行為。作者指出有3類人在整個傳播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內行(Mavens)、聯系員(Connectors)和推銷員(Salesmen),是他們發起并帶動了整個傳播過程:內行們相當于數據庫,為大家提供信息;聯系員是粘合劑,將信息傳播到各處;推銷員則負責“最后一公里”,說服人們接受該信息。 內行是指那些在某些領域積累有豐富知識的人。就網站來講,寶雞世紀網絡發現不少成功的網站創始人都是該領域的內行,或有能力召集內行。比如定位為IT媒體平臺的Donews有劉韌和Keso這樣的IT媒體內行,豆瓣的創建離不開阿北那“一墻碟、兩墻書、三大洲的車船票”的積累,點評網的餐館點評與張濤的美食愛好不無關系……而且綜觀這些網站,他們的初期服務對象也基本都是同樣的內行們(可以看看這些Donews聚集的大牛們、豆瓣上的書蟲、點評網上的食神們),如作者所括,內行們聚集并為之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并開始形成數據庫?;蛟S,這可以從一定層面上可以判斷一個網站初期創業的成功與否? 聯系員是那類富有社交天賦的人,其人際關系可能同時涉及到幾大領域。大家都知道“六度分隔”理論,該理論指出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的間隔平均僅為六度;但作者指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之間僅存在六度之隔,它的實際意義是有個別一些人與其他所有人相隔僅幾度,而大部分人就是通過這幾個人與世界聯系起來的。比如在IT Blogger這個圈子里,Keso、老白、王建碩、Tongos、車東、webleon、Hopesome等無疑是比較典型的聯系員?!耙粋€思想或一種產品離聯系員越近,這種想法或產品推廣的勢頭或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你想更快速的使你的網站在目標受眾中得到推廣,那就去找該領域中的聯系員溝通吧! 推銷員是指那些能說服你的人,他們或許不是知識豐富的內行、也不是社交廣泛的聯系員,但他們能解決這“最后一公里”,說服人們接受信息。信息能不能真正病毒式的擴散出去,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有多少強有力(說服力)的推銷員在為此努力,讓每個用戶都成為你的推銷員,或許是每個網站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引爆流行》的第二個法則是附著力法則。個別人物法則揭示的是人們傳播信息的行為,而附著力法則則闡述了被傳播信息的本身特征;在同等條件下,附著力越高的信息引爆流行的可能性越大。那什么是附著力呢?就是人們得到信息后,對其留下了多大的印象、有沒有采取相應的行動、以及采取行動的程度如何?!?/SPAN> 但是,信息時代產生的巨大信息量使得信息的附著力成了難題。下面我結合網站的運營,舉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說我對這個附著力的理解。 附著力的第一程度是對受群的印象。這方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信息的名字,一個好的名字能極大的增進信息的附著力:比如菠蘿網(PodLook)、淘寶網、265等網站名和域名,無疑能為網站的發展帶去如虎添翼的效果;同理,網志、Podcast的傳播力也肯定不如“博客”、“播客”。這方面,大眾點評網倒是走過一個實實在在的彎路,雖然現在的“dianping.com”并非一個完美的域名,但比起剛創辦時的“zSurvey.com”已經是進步得太多了。當然,除了名字之外,信息還能以其他各種方式增加此種附著力,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多,大名鼎鼎的《定位》理論基本就隸屬于此類理論?! ?/SPAN> 一個附著力高的信息,不但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影響人的行動。大家都知道Web2.0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網站的互動性,因此寶雞網絡公司認為如何通過網站的附著力增加用戶的互動積極性,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這方面,豆瓣無疑是做的比較好的,下面我摘錄其網站上的兩個提示語: –看完歡迎點擊“有用”或“沒用”,一起決定這些評論的排列次序?!?/SPAN> –你的個人推薦是根據你的收藏和評價自動得出的,每個人的推薦清單都不相同。你的收藏和評價越多,豆瓣給你的推薦會越準確和豐富…… 這種提示在有些追求簡潔風格的人眼里看似累贅,其實不然。真是這種溫馨、及時的小提示和豆瓣布局合理的信息位置搭配,形成了豆瓣強大的附著力,讓用戶不自覺的參與到網站中來,進而喜歡上網站,并在進一步的附著力吸引下,成為網站的“推銷員”,驅動著網站的流行性傳播。 任何信息要對人產生深刻影響,關鍵在于其內在質量。但是附著力法則告訴我們,信息如果想要快速的傳播,光靠良好的內在質量是不夠的,或許你在某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地方對信息做一下改進,就會讓信息變的令人不可抗拒?!?/SPAN> 《引爆流行》的最后一個要素是環境威力法則。“天時地利人和”,在古人留給我們的這句睿智的環境論描述中就可以知道,我們從沒輕視過環境威力。但是作者以更具操作性的思維闡述了對環境威力的理解,并根據環境因素的差異,將環境威力法則分為了“破窗理論”和“150法則”兩部分?! ?/SPAN> 破窗理論闡述的是具體情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進而產生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其理論核心是“犯罪是秩序混亂的必然結果”。人們習慣于從內在特征來解釋事物,而忽略了具體情境所起的作用,比如“這個網站的切入角度更利于傳播”、“這個網站的服務比那個網站的服務更能引起用戶的互動”等;但作者指出,人的行為是社會環境的作用,外部環境決定著我們的心態,而不是所謂的事物本質。盡管我不怎么認同作者的這種絕對環境決定論,但不可否認,這個理論有其相當的合理性。 這方面可以拿大眾點評網來做案例說明。2003年4月,中國的互聯網還沒走出冬天,更沒web2.0的概念,而那時創辦的大眾點評網已開始了目前的“第三方點評模式”,依賴會員的點評來形成網站的信息基礎;而因為行業的原因,點評網的用戶大多是一些網絡使用水平并不高的辦公室白領,互動的意識并不是很強;所以如果真要從事物本質分析,點評網看上去是很難走到今天的。但是,如大家所見,點評網不但發展良好的走到了今天,而且其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生活服務性網站(和別的類型的網站) copy,真正引領著“第三方點評模式”的發展。究其原因,就在于點評網的運營機制在無意中很好的應用了破窗理論。首先,點評網嚴格的執行了“第三方點評”的理念,從不向商家勢力妥協(至今網站上仍無一個商業廣告),盡量爭取每一條點評都是真實的,能給用戶帶去幫助,從而真正贏得了用戶的信賴,并帶來了更多的點評。如此對比,別的很多生活網站都在復制“第三方點評”模式,但仔細看看它們的點評,就知道差別所在--不但少,而且還摻雜著大量的無用點評。 如何在網站運營中充分體現此理念,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相信很多網站高手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過限于篇幅,將另文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一起探討。 與破窗理論闡述的相對共性環境影響不同,150法則揭示了相對個別環境的影響--群體環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人群中考慮得出的結論,往往與他們獨自一人時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這是因為當人們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就很容易感受到來自身邊眾人的壓力、社會規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響。作者更是進一步指出,任何新興的、意識形態的傳播都要借助于這種群體力量,當然,網站運營的理念也屬此類?!?/SPAN> 那么,如何在網站運營中應用此種影響?很明顯,BBS社區無疑是其中一種方式。大家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很多優秀網站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大多就是網站用戶們在BBS等社區系統里發展起來的,比如“大眾點評網綜合癥”、豆瓣fans文化等。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少大社區網站就曾出現過網民集體逃逸的事件。 150法則進一步指出,群體環境的影響力并不是無止境的,所謂“群體”,它存在一個極限數量--150。根據書中引用的科學解釋,這是因為受“社會通路容量”制約,人類大腦只能處理大約150人左右的群體關系;也就是說,當一個“群體”的活躍人數超過了150人時,群體對成員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其實,上述社區網站網民集體逃逸事件的原因,除了文中所強調的管理問題外,更關鍵的原因就是社區發展太快,使得群體過大,超過了150這個臨界點。這幾乎是任何一個BBS都可能遇到的問題,而且,越活躍的BBS這個問題就越嚴重?!?/SPAN> 那么,如何破解這個問題?VeryCD采用的停止注冊,需邀請才能加入的機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然,他們還有別的方面的綜合考慮,如控制上傳文件的質量等),但不是根本性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的更好方案是“Group”這種新社區形式。它雖然不一定要強制每個Group成員一定要在150人以下(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150人是指活躍人數,而非全部人數),但其自由創建、自主管理的特性就象一只宏觀調控的手一樣在無形中解決了BBS上那種由150法則所帶來的負面特性。Flickr Groups無疑是這一應用的集大成者,以其為榜樣的豆瓣小組也做的不錯,VeryCD和大眾點評網的Group系統也將粉墨登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