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簡史:互聯網運營的20年發展與演變(六) |
作者:本站 發布時間:2017-01-12 瀏覽:1664次 |
2013至今:連接一切的互聯網與運營
互聯網用戶量:6.18億-7.10億
互聯網代表產品:微信、各類O2O產品、滴滴出行、今日頭條、羅輯思維等自媒體
代表性運營工種:新媒體運營、社群運營、微博運營、社會化媒體營銷、各類APP推廣
進入到2013年之后,整個互聯網世界的用戶增速開始明顯放緩——按照CNNIC的數據,從2013年到2016年的3年間,網民數量不過才增加了區區1億人,成為了互聯網在中國誕生迄今為止20年間用戶增速最為緩慢的一段時間。
在任何一個市場內,當“絕對用戶數量”的增長空間已經不那么明顯,大家競爭和PK的重點就會開始調轉方向,要么是開辟新的戰場,要么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加“精細”,搶占用戶使用和觸碰頻次更高的場景,這是永恒不變的規律。
與此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人們手中開始擁有了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幫助自己連接到互聯網中的終端設備,這第一次讓人們開始擁有了可以“連接一切”的可能性。
從這一時期開始,開始出現了所謂“互聯網+”的說法,即讓互聯網可以連接到除了信息以外的更多事物,例如服務。
大約從2013年開始到2016年,國內互聯網界出現了一波迅猛無比的O2O創業潮,一大批類似滴滴出行、美團這樣的公司從中成長起來,成為新的估值百億美元級別的巨頭。
諸多O2O創業公司的出現,也真正全面把“運營”的競爭從線上拉到了線下,在這一時期內,由于競爭的激烈和用戶時間、注意力等的逐漸稀缺,對于諸多O2O公司的用戶獲取,一維的“線上推廣和傳播”已經顯著不管用,更常見的做法是線下地推+線上推廣+PR傳播等海陸空并行,唯有如此,才能起到更好的成效。
1、運營升級
在這一時期,運營與產品之間的關系開始更加緊密,也越來越需要更精密計算和規劃過后的“策略”。因為越來越多的運營動作和手段開始需要通過產品來實現,而隨著用戶體量的增加和用戶構成的復雜性,運營所拉來的用戶也越來越會影響到一款產品的成長,因而,在“策略”和“節奏操盤”層面,運營也開始需要有更加精密細致的思考。
這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滴滴出行的發展和成長——其在發展過程中的用戶獲取和用戶維系,既有大量線下的“重動作”和與競爭對手間的慘烈PK,也涉及到大量線上的數據監測和產品形態、產品策略等的設計(如滴滴的紅包派發、派單策略、滴米等用戶激勵措施等)。
由此,在這一時期內,互聯網公司中對于“運營”的職能要求,再次升級和提高。
2、微信的全面崛起
這一時期內另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就是微信的全面崛起。
2012年,微信先后推出了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恰是這兩個功能,加上“微信群”等即時多人互動等功能,讓微信開始全面搶占包括微博等互聯網產品在內的大量時間。
據數據稱,微信在2016年下半年的日登錄用戶已經達到了5.7億——這是一個足以甩開任何互聯網產品十萬八千里的數字。
于是,微信的朋友圈與微信公號,開始成為了更加備受青睞的“流量入口”,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微信公號運營與“微商”的出現。
再后來,因為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很多活動、內容維系等的執行邏輯高度相似,這兩者在互聯網圈中開始被人們放到一起,共同稱之為“新媒體運營”,在微信興起和“互聯網+”、“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的時代里,這個職能開始迅速走紅,一時間成為了互聯網圈內最火熱的職位。
3、內容價值的回歸
但與任何一個新平臺相似,在微信公號和朋友圈微商的“紅利期”過去之后,微信公號也呈現出了內容高度同質化、閱讀量逐漸走低的境況。為此,微信官方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包括“贊賞”、“原創內容保護”、“舉報”等在內的措施。
這些措施立竿見影,使得整個公眾號逐漸從早年良莠不齊的“標題黨”“段子內容”等逐漸升級,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優質內容生產者加入到微信公號的內容生態中來,加上用戶品味的提升,這使得內容和創意越來越成為一個公眾號好壞,以及能否獲得更多轉發和閱讀量的重要準則。
進入到2016年后,隨著用戶的時間精力越來越稀缺,這一境況開始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量還依賴于打折促銷廣告等無營養內容支撐的微信公號開始越來越舉步維艱,而擁有優質內容生產能力的公號則更加受到用戶青睞。
這一時期,在整個互聯網界和運營圈內,許多人都在高呼:內容的價值在回歸。
4、社群運營的興起
以及,在用戶時間更稀缺、話語權更大以及時間更加碎片化的情況下,另一個概念也漸漸誕生了,那就是“社群運營”。
簡單說,社群運營是一種“基于共同興趣和愛好將大量用戶聚集到一起,通過持續的優質內容輸出和“微信群”等工具來實現用戶互動和維系”的一種做法。
相比起自己做一個APP或開發某個產品來說,“社群運營”最大的吸引力在于:
它無須開發產品,因而啟動成本可能更低;
如果做得好,它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借由微信群等方式聚合起來大量用戶和流量,且這些用戶和流量都是真實的;
因為“群組”本身的即時、強互動屬性,如果社群經營得好,群內的用戶在實現付費、注冊等進一步行為轉化時,往往將會擁有更高的轉化率。
在國內互聯網圈,最早嘗試社群運營并小范圍取得一定成就與成功的,包括羅輯思維、秋葉等人,他們依靠低成本所獲得的成功,也引來了無數人效仿和嘗試。
但迄今為止,所謂“社群運營”,更多還只停留在某種概念上,更多人可能會傾向于通過“快速拉群聚合用戶”的方式來短期獲得流量和轉化,但一個所謂“社群”的長期生命力,仍然需要建立在高質量內容的持續供給和文化建設的基礎上。
5、今天的運營
總體來說,在這一時期內,伴隨著微信公號等的出現,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全面爆發,無論是用于實現“用戶獲取”還是“用戶維系”的各種手段,都開始變得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復雜,彼此之間交集也越來越多。
恰恰是在這段周期內,從張亮在知乎連載他的《從零開始做運營》開始,互聯網圈內開始逐漸傾向于把運營按照工作側重點的不同劃分為所謂“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用戶運營”三大模塊。
然而,如果落實到具體工作內容,這三大模塊之間仍然會出現大量交叉,這讓“運營”對于更多圈外人甚至是行業新人來說,仍然是一個高度抽象和模糊的事情。
結語
回溯整個互聯網的20年,以及以上的諸多變化,我們可以發現:所謂“運營”,其實是一種需要通過較為多樣的手段和技能來更好實現“用戶獲取&用戶付費”,以及“更好實現已有用戶的維系”這樣兩個目的的職能。
恰恰是因為在整個互聯網世界中,圍繞著這兩個目的我們可以選擇和使用的手段實在太多太豐富,需要做的事情也太繁雜,我們才無法把這樣的崗位用一個更加具體的詞來描述,因而只能稱其為“運營”。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運營”崗位的工作內容從來不是固定的,而往往會隨著主流產品形態和整個互聯網世界中信息分發和傳播的邏輯而改變。
例如:
當搜索和門戶網站推薦位成為“流量入口”時,人們愿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讓自己的網站在搜索結果頁上排名更高,以及能夠在門戶網站中得到更多推薦;
而當Web2.0時代到來后,人們又開始愿意花費更多時間去進行“事件策劃”,依靠論壇、社區等用戶的聲音和力量來助推自己獲得更多關注;
到了今天,人們更愿意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耗費在微信公號、知乎等地的關注和運營上,背后的邏輯也都是一樣的——“流量”和“用戶”在哪里,運營的關注點就在哪里。
因而,一名優秀的運營人必須要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TA需要關注的,一定不止是具體的手段和技能,還需要思考大量表層現象之下的邏輯。 無論如何,任何時候,運營的目的都是更好實現“用戶獲取&用戶付費”以及“更好實現已有用戶的維系”這樣兩個導向,前者需要關注信息分發和傳播的邏輯變化以及流量獲取的成本,而后者則更加需要結合產品形態來關注隨著用戶體量呈不同變化時,該如何更好與作為一個群體的用戶進行溝通與互動,較好的控制用戶的預期、構成甚至是體驗。
在這個層次來看,一個優秀的運營,必然是一個操盤者。
正如我們一再提到的,在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內容”和“用戶個體”的價值正在不斷崛起。這一態勢,在2016年中整個互聯網世界里“內容付費”、“知識變現”、“網紅經濟”等概念的火熱已經可以證明。
也正如我在《運營之光》一書中提到的,在“產品高度同質化,創新空間越來越小”的今天,不同公司和產品之間的競爭,將會越來越轉向“運營”。并且,這樣的競爭可能比拼的維度會更加豐富而立體,它可能既包括了傳統的推廣和獲客,又包括了更加精細的用戶維系,還包括了更偏務須的“品牌塑造”和“傳播”。
這樣的時代,對于“運營”從業者們的挑戰將會更加巨大,當然,也必然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完) |